像極一種帶著甜味的颶風
有時流行文化總一陣狂抽猛送進入當代的文化場域裡
人們接受人們批評人們或許看後就忘記
所以流行之所以成了流行
然後被替代消失變成回憶
相較於流行文化的不間斷喧鬧遊行
獨立文化卻成了巷弄裡烤著火的破舊鐵筒
溫暖著分屬各派別的幫眾
烤火的人少火卻燒的依舊
文化是種社會化過程中產出的思想與行為結構
承載著時間與人群間的互動
而事件造成文化的多樣不同
像分裂的細胞
一點一點擴大.. 或死亡
主流文化以及次文化便如此正在當代社會依著自己的節奏
各自思考下一步要跨的幅度
如此
那在全球化或是傾中化的台灣該如何自處?
那台灣到底在這世代裡承接了些什麼?
不願承認
但似乎有時台灣就是跳脫不了那血液裡帶著代工的基因
關於創造與製造間的拉鋸
關於被各種細微末節所影響的文化累積
也關於一個民族的天性
而文化創造回歸在整體經濟至上的架構下後
結果就像舢板船重擊裝滿金幣的貨櫃船
沈的一聲不響無聲無息
像便利店裡被下架的冷門商品
得不到一句rest in peace
來的是連串的大傻逼以及stupid
或許這就是目前看到在台灣稀鬆平常的淺碟現象原因
因此各式文化的身分認同功能大於浸淫其中的充實感覺
人們尋找的不是單純因深入事件內容所產生的愉悅感
而是被其他人如何看待的快樂虛榮感
一切東西無所謂好壞高低
主流以及次文化一樣平等公平
同樣身為種選項
各自被所需之人親吻擁抱被認同被緊抓被需要
因此成了創造的養分力量
因此成了文化的水泥鋼樑
當拋開所謂被認同及投資報酬率的偽嘉年華面具
我所站的這裡能不能多點認真無畏的群體
在幹著文化及依著現實間柔軟前進
現實如往常般流著
獨立精神如藝術般美化著社會現實自信活著
真心希望住在台灣的所有人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認真活著認真的互相了解著
pea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